逸笙

写给山,河,岁月,我的你,晚年的我。

《盲·道》

1.

“我怕极了人性的阴暗面,但更受不了正义的缺失。”

这是今天看完电影《盲·道》之后的见面会中导演李杨最触动我的一句话。

李杨,这个用十六年时间才拍出了三部以“盲”命名的影片。

在他的电影中成就了很多人。

一部《盲井》让16岁的王宝强拿到金马最佳新人奖。从草根到一线明星。

一部《盲山》让黄璐的演技受到认可,开始变得小有名气。

而这样一个导演,我在上网查找他资料时,却发现关于他的介绍却仅有只言片语。

他镜头所聚焦的是那些为数并不少的,游走在社会边缘的人物,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和克制的镜头来表现他们的声音的弱小和存在的卑微。

2.

在《盲井》《盲山》《盲·道》这三部电影中,分别对男人、女人、儿童进行不同侧重的刻画。

电影《盲山》根据刘庆邦小说《神木》改编,故事题材来源中国1998年三大特大矿洞诈骗杀人团伙案,前后致死近200人。

电影主要讲述了两个生活在矿区的闲人,将打工者诱骗到矿区,然后将打工者害死在矿井下,并伪造出事故假象,再作为死者家属向矿主索要赔偿。

电影中每一个戏剧化的故事,都是由真实的案例在背后支撑。

与其说是电影,他更像纪录片,没有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和多余的修饰,更多表现的就是能够刺痛你血淋淋的真实。

《盲井》虽然获得了很多的奖项,但这部影片由于内容太过反应社会阴暗面,始终没有公开放映,他还被罚三年不能拍片。

但李杨并没有放弃他的社会责任感。

2007年,他又拍了《盲山》。

故事也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

这一次他把批判的眼光投向了中国长期不断的社会问题——人口拐卖。

电影很早之前我就看过,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能感受到当时那种愤怒。

但往往现实总要比电影残酷。

3.

《盲·道》是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这一次他试图关注流浪乞讨儿童和买卖儿童,直视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

和前两部电影一样,这一次电影创作的过程依旧十分艰难。

李杨在剧中扮演男主角,还担任这部影片的导演、出品人、美术指导、剪辑…

在见面会上他无奈地解释说:“资金太有限,无奈只能自己出演。”

而资金只是一方面,等待他的还有许多的不顺利。

影片光是被审查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过程中要做不断的妥协与修改,电影问世是时候已经支离破碎了。

由于一些关键的镜头被删去,影片的叙事节奏有些混乱,情节上也有很多牵强之处。

太多的遗憾。虽然它伤痕累累,但是毕竟能够在电影院和观众见面,还是庆幸。

看李扬以前的采访,他说他或许会妥协,拍一些赚钱的电影。

可是这些话从来没有付诸行动。

16年,他一直在寻找这个国家高速奔跑中跌跌撞撞的脚步。

他用他的不变的坚持,提醒已经跑的太快的我们,停下来,睁开快要盲掉的眼睛,去看一看那些孤单的灵魂。

4.

这个社会歌功颂德,唱高调的,满嘴正能量的自欺欺人的人太多了。

能够看到终究有些人在为少数人发声真的很欣慰,我们需要了解看到世界的多面性,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自在地活着。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前一阵子的三原色事件。

事情在发生后我在刷微博间无意看到,朝阳警方对于三原色事件的情况通报:幼儿性侵系家长造谣,监控刚好全部损毁。

那时的我站在马路边,11月末的风吹得我瑟瑟发抖。

捂着一块遮羞布,掩耳盗铃一般哗众取宠,愚昧和野蛮带来的阵痛就不存在了吗?

今天你是旁观者,是看客,明天也许你就是当事人、受害者。

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人,我们应该拥有对这个时代的关注。

如果我们能对他人经历的痛苦、恐惧、绝望,报之以了解、关怀。

如果我们能关注他人的命运,关心每一个公共事件,我们就能够多认知这个世界一点,就会有哪怕多那么一点的觉醒和体悟。

这个世界会好吗?

看到还有电影人在拍《盲井》《盲山》《盲·道》这样的电影,还有很多人在为了公共事件发声,我就热泪盈眶,这让我觉得每个生命都充满了尊严,包括我自己。

评论(5)

热度(88)